宜城教育資源網m.zgyouzhishipin.cn 中醫(yī)外科外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外治法: 中醫(yī)外科的外治方法是運用藥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藥物療法:是運用藥物制成不同的劑型,施用于患處,并賴藥物的性能,使其直達病所,產生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膏藥: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 2、油膏:是將藥物和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 3、箍圍藥:是借藥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于限局,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就是在破潰后,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 4、摻藥:是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guī)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分為消散藥、提膿祛腐藥、腐蝕藥、平胬藥、生肌收口藥、止血藥、清熱收澀藥、酊劑、洗劑、新鮮草藥直接外用等。 手術療法:依據病變不同可分為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 其他療法:主要有引流法、墊棉法、藥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浸漬法)等。
二、 內治法: 中醫(yī)外科的內治方法大約分三大類十一種方法。中醫(yī)外科疾病是從瘡瘍論治開始,其治療方法也明顯體現針對瘡瘍的初起、形成、潰后三個階段治療措施,即中醫(yī)外科疾病三類治法,即消法、托法、補法。 消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適用于初起腫瘍、非化膿性腫塊疾病和各種皮膚病。 托法:是指運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于外瘍中期。 補法:是指運用補益藥物,恢復正氣,助養(yǎng)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適用于潰瘍后期。 內治方法中詳細分為十一種方法,具體如下: 1、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fā)汗的藥物,使邪從汗解。在具體應用時,還要分風寒、風熱之不同,則其治療方法也相應地施以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 2、通里法:是用瀉下藥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3、清熱法:用寒涼的藥物,使內蘊熱毒得以清解,是治熱毒蘊結的主要法則。在具體運用時,還要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分別使以不同的清熱法,如清熱解毒、清氣分熱、養(yǎng)陰清熱等不同方法。 4、溫通法:是運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等藥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是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根據病邪的不同,分為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溫經散寒、祛風化濕之不同。 5、祛痰法:是運用咸寒軟堅化痰藥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臨床運用中,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根據病情不同,可分為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yǎng)營化痰等不同。 6、理濕法:是運用燥濕或淡滲的藥物,以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濕邪致病者,多挾有熱邪、風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須結合清熱、袪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7、行氣法:是運用理氣的藥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氣郁結而發(fā)病者有很多,往往導致氣血凝滯,因此,行氣法多與活血藥配合使用。 8、和營法:是用調和營血的藥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 9、內托法:是運用透托和補托的藥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并使擴散的證候趨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根據不同病情,分為透托和補托兩類。 10、補益法:是運用補虛扶正的藥物,使體內氣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種虛弱現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yǎng)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根據患者虛損情況,分為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等法。 11、養(yǎng)胃法:是運用扶持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來源,扶正祛邪,促進康復。具體運用分為理脾和胃、和胃化濁、清養(yǎng)胃陰等不同方法。 宜城教育資源網m.zgyouzhishipi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