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m.zgyouzhishipin.cn 題春綺遺像原文及翻譯
陳衡恪 〔清代〕 人亡有此忽驚喜, 兀兀對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間, 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兩相見, 一雙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時懸我睛, 朝朝伴我摩書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擬。 去年歡笑已成塵, 今日夢魂生淚泚。 譯文 突然發(fā)現(xiàn)已失去的人有遺像感到很驚喜,用心的看著它終日相呼而不得一應。 感嘆余生孤零零的一個人,為什么一起活著卻不一起死呢? 一起死了還能夠在地下相見,我們的白骨還可一起埋在荒山中。 等到投胎出生時懸掛著我的眼睛,看著你每天陪伴著我研究書畫史書。 緊緊關(guān)閉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聲容相貌跟實際的的差不多啊。 上一次的歡笑早已是很久以前,夢魂中偶念舊事,亦不禁流下淚水。 這首詩是題在亡妻汪春綺遺像上的。 古人謂畫像曰“傳神”,亦曰“真”或“寫真”。在“傳神”上題詞大都用散文。在“真”上題詞曰“真贊”,大都用四六駢文而略加變化,內(nèi)容較為玄虛。無論是“傳神”之文或“真贊”,大都為活人而作。也有少數(shù)題死人畫像的,如秦少游的《南鄉(xiāng)子》詠唐妓崔徽半身像,但不是自己親人,而語言又多調(diào)侃。至于在親友畫像上題詞或詩,似以照相技術(shù)出現(xiàn)以后為多。陳衡恪生當近代,故此詩很有可能題于亡妻春綺的相片。此詩類似悼亡而有自己特色,因為它自始至終緊扣遺像抒發(fā)詩人的悼念之情。 詩的開頭,不用鋪敘,也未以遺像起興,而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入已亡了,她的形體已盛進寒棺,葬入荒原,“形影永乖隔”,“一往不復返”(見作者《春綺卒后百日往哭殯所感成》詩);然而忽見一幅遺像,死者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這時的詩人,真是又驚又喜。他像見到死而復生的妻子春綺一樣,朝夕相對,不忍離開!柏X!倍郑憩F(xiàn)此時的精神狀態(tài),極工極妥。他像醉酒似的,終日昏昏沉沉,幾乎連春綺“生耶死耶”,一時也難以分辨。以之為生,遂大呼其名;呼之不起,乃覺其人已死。這一句毫無藻飾,全用白描,而人物的心態(tài),宛然如畫,非有真情實感,是絕對寫不出的。 “嗟余”以下八句,是全篇之主體。詩人面對亡妻遺像,思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他嘆息自己形單影只,羈留人間,不如同愛妻一道,同赴黃泉。“如何同生不同死”一句,揭示了心靈深處的矛盾,也為下文提出了一個反復思考的命題,可謂詩中之眼。所謂“詩眼”者,如清人劉熙載所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shù)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藝概》卷四)這里的“同生”,二句便起到以上的作用!巴辈灰欢ㄊ侵阜蚱薅送斩,主要是說,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年。(參見《春綺卒后百日往哭殯所感成》詩)“同死”是感情沖動時的激憤之辭,一方面是難舍愛妻的猝然逝去,一方面是自憐獨處的凄苦無聊。然而詩人冷靜下來一想,假若夫妻同死,一雙白骨埋葬在荒山野嶺,泉壤幽隔,豈能彼此相見?于是他感到不如讓自己活著,“及我生時懸我睛,朝朝伴我摩詩史!币簿褪亲约夯钪,猶能抬起雙眼,坐對遺容,神情專注,沉思冥想。而壁上遺像,又能如生時一樣,朝朝陪伴,研讀詩史。這并非詩人貪圖活命,丟下亡妻不管;而是希望亡妻的精神通過遺像長留身邊,日夕伴讀。因此這正是感情深化的表現(xiàn)。下面“漆棺幽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似”,是詩中感情發(fā)展到高潮時進發(fā)出來的奇語。人死之后總要埋葬,但究竟是埋葬在黑漆棺材中為好,還是埋葬在愛人心中為好,卻頗值得深思。埋葬棺中終與草木同腐,埋葬在人們心中卻能精神永存。以“棺葬”與“心藏”對比,純系出于詩人的想像與創(chuàng)造,確屬未經(jīng)人道語。它把詩人對亡妻的悼念從世俗舊習升華到一個高尚清華的境界,應該給予肯定與贊揚。 詩的結(jié)尾二句宕開一筆,表面似離開遺像,實質(zhì)上意脈貫通。詩人此時回憶春綺生前歡笑,往事前塵,如影如煙,不可捉摸。而今坐對遺像,只覺夢縈魂繞,繾綣難分,于是兩行清淚,潸潸而下。凄苦之情,沁人肺腑。詩筆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引起我們的悲痛,卻在蔓延、擴展…… 綜觀全詩,不妨說是以春綺遺像為經(jīng),以詩人感情為緯,織成了一闋哀感無端的樂章。細玩詩意,又覺得詩人有時在與亡妻訴說衷情,有時在自言自語。但不管怎樣,他的感情似在冥冥中與汪氏春綺作了交流。詩人在描寫感情流程時也十分細致:始見遺像,感到驚喜;坐對遺像,又變得精神恍惚;而冷靜之后,則反復思慮同生與同死的問題;最后則得出結(jié)論:還不如活著將亡妻永記心間。如此清晰的脈絡、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鮮明的主題,確是不可多得。因此我們說,這是一首上乘之作。 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m.zgyouzhishipin.cn |